主页 > 民间故事 > 正文

归来饭饱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

2022-03-30 17:51:07 来源:九朽文学 点击:15

“归来饭饱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”,这句诗,出自诗人吕岩笔下《牧童》,描述的画面简单不过,一个牧童早出晚归的生活,诗人没有着以太多的笔墨,前去细致的铺张抒写,却以寥寥几句,即把一个牧童的生活,写的那般韵味深长。

“草铺横野六七里,笛弄晚风三四声。”

“归来饭饱黄昏后,不脱蓑衣卧月明。”

一个铺字,形象的道出了草之茂盛,在这初生的季节,翠绿的嫩草,铺成一张满山遍野的地毯,从那山坡上,传来悠扬的笛声,是谁在这山野,催促着夕阳落山,一会儿听见笛声停顿,听到远远处处

恍惚的铃铛声,方知那是放牧的童子,吹响的笛声。

童子放牧的场景,许多诗人笔下皆然都有着相同的元素,那放牧的牛儿,不知是老,是少,都经得住一个牧童的短笛,支得起牧童或高或矮,或瘦或胖的身躯。唯独,那支短笛,不知道从牧童的嘴里,吹出怎样的曲子。或悠闲自在、或怡然自得、或悲怆哀伤。

只在后来,在那短笛沉睡的梦里,牧童合着衣服,在一片柔和的月光下沉睡,那别在腰间的笛子和来不及脱去的蓑衣,幽幽的见证着他闲适的生活。

这样的姿态,相信每一个农家的孩子,都经历过。或甘心情愿、或被大人所迫。一个孩子,他不懂的太多的世故,吹的只是零散的曲子。赋予牧童故事的,还是那些历经了太多浮华沧桑,心间闷闷不平在世道上行走的人儿。命运,给了一个人太多的故事,那故事的泄口,往往却在孩子最天真、无求的生活中。

关于此诗的来源,有一个美丽的传说,相传钟傅是一介书生,屡次不第,在旁人相助下得以为官,但是仕途不顺,多次被降职。在镇守平凉,与一位道士闲游,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。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,钟傅不信。牧童应道人之请,即兴作下此诗。

不知道,这样的传说,有可分可信,比起传说,我更愿意相信,此诗一定是吕岩所写。他居红尘而慕清闲,放的下功名,放得下缠绕的俗世。牧童饭后合衣而眠,合的不是疲惫,而是对于生活的坦然,不去刻意追逐什么,只是由着自己的想法,该眠则眠,当醒则醒。

终于,不知道何时开始,那颗向往自在的心,在岁月间结出了果实,成就了一个道骨仙风的传说之人。

倘若吕岩的名字太过生疏,换一个称为该就可以让人们所接受,他叫吕洞宾,八仙之一。

由于世代变迁,我们很难在尘世间,寻到一件可以遮风挡雨的蓑衣。然而,不论世事如何流转,人们追求的不会改变太多。不脱蓑衣卧月明,更应该是一种生活的态度,让这颗在红尘间翻滚太久的心灵,有一座惬意修身城池。

版权作品,未经《短文学》书面授权,严禁转载,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。


开封治癫痫医院排行榜
北京正规的癫痫疾病医院
河南郑州什么医院治疗癫痫好